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业建设  环境工程
二级菜单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建设

时间:2019-08-28  浏览数:659次   

环境工程


一、专业概述

1 历史沿革

 郑州轻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始建于2003年,2008年被评为省级二级重点学科,2014年获准建立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拥有面向政府和企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河南省新型科技团队。现有专业实验室及科研场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1200余万元,与企业合作实践基地10余个。2013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2016年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准建立的“中国轻工业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已发展成为支撑本专业的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2 专业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

 以环境工程行业背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环境工程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实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扎实污染控制、资源化利用、环境规划与保护能力,具有较强创新与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轻工领域如造纸、食品、纺织等行业的环境工程设计、评价、规划、管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等工作。

3 特色优势

专业遵循高等教育培养要求,构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思路,以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摸索“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模式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科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发展特色,着重强化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科技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4 师资队伍

 环境工程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教授2人,占9.1%,副教授7人,占31.8%,具有博士学位的16人,占72.7%,硕士生导师7人,占31.8%,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1人。第一学历或最高学历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方向的教师14人,占63.6%。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15人,占68.2%。其中全部教师均来自全国20多个211985院校及科研单位,具有海外留学或访学占50%,具有双聘院士2名。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共计202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117名同学为1本招生。

5 典型成绩

 近5年,先后主持承担河南省重大公益项目、国家水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及企业横向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2000余万元。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通过省级科研鉴定5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

6 现专业负责人概况

庞龙,河南省许昌市人,中共党员,理学博士,讲师(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分析和检测技术。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Bioresource Techn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SCI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获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郑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项目。承担和参与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总量控制行业目录研究》、河南省环境保护厅《河南省2018-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河南省造纸行业排污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权研究》等项目。

二、专业综合改革措施与成效

1 师资队伍

(一)提高业务素质,夯实教学基本功

鼓励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开展专项业务技能培训。近年来,已有三位老师先后获得博士学位;组织教师到兰州、大理、大连等地学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抓好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落实听评课制度和持续改进机制;组织教师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组织教师参加翻转课堂、慕课等现代教学技术培训;突出抓好青年教师素质工作,落实助课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

(二)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培养一批教研骨干。围绕专业发展方向,面向中原经济区重大需求,成立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利用创新团队、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团队、工业废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创新团队、污泥好氧发酵过程控制创新团队、污泥堆肥产物资源化利用创新团队等团队。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学生搭建了开放实验平台,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穿插到授课内容中,从而又督促教师投身科学研究。

(三)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继续坚持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投身教学和科研工作;重视优秀学科人才的培养,不断凝练专业特色,突出专业学科优势;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明确教师责任分工,鼓励教师落实相关要求并与考核挂钩。

2 培养方案调整

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结构及其比例进行了调整,旨在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2017版培养方案确立了以轻工行业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方向为人才培养特色,着力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明确了学生毕业5年后能够达到的能力,制定了明确、公开、可衡量的毕业要求,据此对课程进行梳理和调整。增设《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概论》、《土建工程基础》、《流体力学》等课程,完善工科课程体系;增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实验》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在自主发展平台开设《轻工行业环保职业技能培训》、《轻工行业危废鉴别与管理》、《轻工行业环境标准与法规》等,突出专业发展特色。

环境工程-正在执行的培养方案2017版.pdf

3 教学平台建设

教学平台建设以培养学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职业规范及沟通的能力素养,能够基于工程背景知识分析和评价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等能力为目的。在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建设方面,提高实践学时比例,增设大气、固废专业实验及课程设计,开设“SBR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综合实验”、“印染废水处理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在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及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在河南广电计量检测有限公司、郑州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实行顶岗实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现有校内实践实训平台一个,主要开展专业实验。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平顶山神马帘子布厂实习基地、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郑州污水净化有限公司实习基地、河南广电计量检测有限公司实习基地、郑州花花牛食品有限公司实习基地、郑州市综合垃圾处理厂实习基地、郑州荥锦绿色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实习基地等。

4 提高国际化水平

专业重视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就专业问题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专业不断探索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方法: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队伍,探索国际交流新模式,加强高校各平台建设,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化。在课程体系上,通过《毕业设计/论文》 、《大学英语》、《专业英语》、《科技文献检索》等课程,培养学生阅读外文文献和了解专业发展前沿的能力,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授课模式上,鼓励教师开设双语课程,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在实践教学上,搭建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感受前沿科学的魅力。另一方面,邀请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扎克伯格水研究所Moshe Herzberg教授和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Giora J. Kidron博士等优秀海外学者来校开设讲座,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

5 教师专业素养提高

教师专业素养决定教育质量,专业通过以下几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党支部会议,定期学习党中央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要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信念。鼓励教师队伍自觉学习,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优良气氛。探索教师终身学习的考核办法,坚持教师以专业发展为本,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教学反馈活动,听取教师和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督促教师爱岗敬业,提高教学水平。继续推进班主任制度和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高校班主任在班风建设、班级管理、学习指导以及学业规划中的积极租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优良的课外实践平台,有效激发学生探索专业前沿的热情,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的能力。

6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专业贯彻执行学校教师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新教师上课制度。通过听评课及教学督导制度增进同行交流、提升教学质量、端正教学态度;专业重视培养青年教师授课水平,严格执行助课制度,通过试讲方可授课;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探索使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境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定期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质量评价。建立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分析。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组织专任教师重新编写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和管理规定,建立面向产出的质量评价标准,以OBE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持续改进。定期开展面向产出的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和课程质量评价,兼顾“评教”和“评学”。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针对存在的实际问题,组织教学研讨会,分析原因并妥善解决。从实施效果来看,逐渐从“知识课堂”向“能力课堂”转变,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重“评教”向重“评学”转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三、专业建设成就

1 教师取得成绩

教学改革: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全面推进教学体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改革、评价机制改革。围绕OBE教育理念,组织申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精品课程、教改项目以及慕课、翻转课堂等。

科学研究:近5年,先后承担重大公益项目、水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等共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0余篇,通过省级科研鉴定5项,各类科技成果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

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发展“双师型”队伍。有计划安排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层次,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落实教学督导制度,实施课程质量评价,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养。

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夯实工科基础,突出专业特色,确立以轻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资源化为特色的学科体系。加大实践环节比重,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学科建设:瞄准中原经济区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我校特色,以黑臭水综合整治、工业废气治理、固废资源化利用等领域为重点,并牵头成立了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轻工业污染治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2 学生取得成绩

1 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

序号

竞赛名称

最高排名获奖学生

学号

最高排名

获奖时间

获奖类别

获奖等级

1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选拔赛

李伟

541204050121

1

2015.12

省级

三等奖

2

2014年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桑艳楠

541104050128

1

2014.09

省级

二等奖

3

2014年创青春河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靳灿

541104050117

1

2014.09

省级

一等奖

4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余娟娟

541004050154

1

2013.08

国家级

三等奖


2 学生参加的科学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级别

学年度

参加学生信息

指导教师姓名

本专业参加

学生姓名

学号

1

抗生素对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影响研究

校级

2016-2017

陈  涛

541504050104

张肖静

2

焦化行业危险废物产排系数研究

校级

2016-2017

张  衡

541404050151

马  闯

3

纳米二氧化钛对水生真菌的光催化毒性机理研究

校级

2016-2017

张玉燕

541304050157

杜京京

4

郑州市大气中零价汞分布特征研究

校级

2016-2017

田娟娟

541504050144

马永鹏

5

实验楼废气废水处理设计

校级

2016-2017

王泉涌

541404050132

魏丽芳

6

电解铝废渣资源化技术研究

国家级

2015-2016

陈文亮

541504050106

张宏忠

7

金属离子对自养脱氮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国家级

2015-2016

张楠

541404050153

张肖静

8

基于纳米光催化技术处理污泥消化废气反应装置开发

校级

2015-2016

张卓林

541504050162

刘楠

9

污泥基吸附材料的制备和应用

国家级

2014-2015

朱宏达

541204050160

杨艳琴

10

水生植物凋落物对小球藻-隆线溞食物链的修复技术研究

校级

2014-2015

周垠霏

541404050158

杜京京

11

节能型污水脱氮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

校级

2014-2015

俞博洋

541404050148

张肖静

12

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校园景观水体的研究

校级

2014-2015

李营营

541404050115

马永鹏

13

高效污泥好氧发酵诊断装置研发

校级

2014-2015

高飞

541204050108

马闯

14

三维石墨烯/壳聚糖磁性复合材料用于污水重金属离子定量检测研究

国家级

2013-2014

王传彬

541104050136

王明花

15

污泥堆肥复合菌剂的研制

国家级

2013-2014

余海

541104050148

魏明宝

16

三维石墨烯/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重金属离子检测上的应用研究

国家级

2013-2014

高飘飘

541104050110

杨艳琴

17

剩余活性污泥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溯源分析研究

校级

2013-2014

王松

541204050138

庞龙

18

三维石墨烯/Cu2O/ 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

校级

2013-2014

王洪利

541104050137

张宏忠


3 学生发表的论文

序号

论文名称

发表期刊

发表时间

学生作者

学号

最高排名

1

Short-term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Zn (II) on the microbial activity andsludge property of partial nitrification proces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6.12

张楠

541404050153

3

2

Bio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of 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in five membrane bioreactors operated as CANON process with different C/N ratio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6.11

张楠

541404050153

2

3

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solid phase extrac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s from sewage sludge compost by UHPLC-MS/MS

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11

葛黎明

541304050107

3

4

Trace determination of organophosphate ester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with an ionogel-based nanoconfined ionic liquid fiber coating for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with gas chromatography and flame photometric detection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6.11

葛黎明

541304050107

3

5

Occurrence, distribution, and potential affecting factors of 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 in sewage sludge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in Henan Province, Central China

Chemosphere

2016.03

袁壹婷

541204050149

2

6

Effect of inorganic carbon on nitrogen removal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CANON process in a membrane bioreactor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5.12

俞博洋

541404050148

2

7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hodamine B by using a nanocomposite of cuprous oxide, three-dimensional reduced graphene oxide, andnanochitosan prepared via one-pot synthesis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5.11

王传彬

541104050136

7

8

河南省造纸行业污染物排放状况与废水治理措施

轻工学报

2016.05

袁壹婷

541204050149

3


4 获得学院以上优秀的毕业设计

序号

序号

论文名称

学生姓名

1

2018

新兴污染物对自养脱氮工艺的影响研究

傅浩强

2

2018

某市40万吨污水处理厂的初步设计方案

林梓颖

3

2017

金属离子对厌氧氨氮化滤柱的影响研究

王丽娜

4

2017

水生真菌对不同浓度纳米氧化锌的响应机制

张玉燕

5

2016

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在剩余活性污泥中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何  瀚

高云辉

6

2016

摩擦衬垫废料综合利用研究

高云辉


3 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调查结果和外部评价

 一、多途径、多层面的社会评价反馈体系

 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视社会成员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专业质量的认同度,坚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征集社会评价意见。本专业已经开拓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渠道,通过走访、问卷、座谈、电话、邮件等形式收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评价体系。

 二、社会成员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情况

 本专业向若干家代表性企业发出调查问卷、同时进行不定期的走访及电话访问,收集社会各界对毕业生质量和专业指令的评价。目前,整体评价优秀,用户满意率100%

 (1)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前景好

 郑州轻工业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具备良好的学科支撑和教学科研平台。本专业在人才培养中除了注重环境主流方向的培养外,还特别突出本专业起源于化工化学学科的特点,强化化工基础教学,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化工化学的优势,大大拓宽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特别是在化工企业的就业发展。

 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环境管理部门及大型化工企业的环保部门。而随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环境工程市场的细化,之后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各类环境工程公司、环保设备厂、环境影响评价部门等。有些优秀的毕业生代表也直接反映出本专业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可以满足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优秀环保人才的需求。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我校毕业生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工作严谨认真、工作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两年之后都可成为技术骨干,五年之后大多数人可以成为企业的中层领导者,毕业生自身的发展前景广阔。

 (2)创新能力突出,继续深造的潜力大

 本专业一直非常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各类社会实践项目,培养了良好的创新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强烈,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在20%左右,这些培养机构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高、创新能力强、工作踏实肯干、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长远发展前途大、继续培养潜力高,能为学科发展做出贡献。


4 近五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升学)情况及其分析

 近五年环境工程毕业生中30%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进行深造,考研学校分布在郑州大学、同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院校。就业学生中约有50%学生从事本专业,主要从事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环境检测、环境评价、环保设备制造以及销售等相关领域。同时有部分学生考取环境相关的事业单位,进行区域的环境管理等工作。总体分析发现,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技术性行业,因此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工程素质,因此,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大部分学生选择进行升学、深造。

四、今后五年专业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目标和培养定位旨在面向中原经济区环境污染防治重大需求,以环境工程行业背景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坚实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扎实污染控制、资源化利用、环境规划与保护能力,具有较强创新与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能够从事轻工领域如造纸、食品、纺织等行业的环境工程设计、评价、规划、管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等工作。

(二)建设思路

继续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次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创建一套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培养标准并持续改善。创建教学、科研、校企相结合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教育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充分保障工程教育的质量。将环境工程建设成为适应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办学实力强、培养质量高、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摸索出一套适合专业发展的新思路,达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目的。

(三)建设规划

1、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完善教学与管理体系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科教学的质量标准要求和制度保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对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评价机制等方面开展改革。制定教学环节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文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完善持续改进机制。成立专业一级教学质量监督小组,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评价机制、持续改进等环节采用专项负责人制度;对培养计划修订、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安排学科带头人、教授等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负责人。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评价标准的修订和持续改进中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讨论,达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夯实工科基础,凝练专业特色,构建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课程体系。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微课、慕课等途径,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实践,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产出为导向,面向社会需求,合理调整课程安排,逐渐形成特色鲜明、定位合理、学以致用的课程体系。

2、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学研协同教育平台

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差、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同时,在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凭借合作优势,为学生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构筑教学、科研、企业相结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继续建设与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基础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对工程与社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并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3、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工程创新能力人才

依托禹州实习实训中心,拟建设环境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在实习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结合探索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模式、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开放性实验模式和学生创新模式等实践教学方法。